2015年10月23日上午,我区著名评论家包斯钦来文研班点评学员的作品。本次点评的是乌梁汗陶格特胡、特·布和毕力格两位学员的作品。
包斯钦先生认为上述学员的作品非常有民族、民俗气息,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
本次分析的有乌梁汗陶格特胡的《魂系草原》、《花的痛》,特·布和毕力格的《梦·远·寻》等作品。
包斯钦先生认为乌梁汗陶格特胡的作品十分吸引人,尽管是英雄主义题材,但是感动人心。电影剧本尤其是写真人真事的电影剧本,有很多局限性和表达上的困难。但作家这方面处理的很得当。《花的痛》是创作作品,所以跟现实生活的距离有点远,尤其是作品的含义以及故事的框架结构。由此得出,创作作品的时候要贴近生活,否则没有新东西,不能给读者提供新的信息,这样的作品是失败的。所以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特·布和毕力格的《梦·远·寻》是现代朦胧诗歌。对此,文研班的吉格登旺吉拉、哈斯巴亚尔、呼和木仁等学员说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包斯钦先生进行总结点评。具体内容如下:
吉格登旺吉拉提出了疑问:“这样的朦胧诗是否符合诗歌的审美观念?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现代朦胧诗的有些方面不符合逻辑以及诗意等问题方面提出了。”
哈斯巴亚尔说:“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造就了这样的朦胧诗,但是不可以忽略诗歌的主题,灵魂属于诗意,不能来回摆动,诗意就是给读者的一种心灵美。所以不管朦胧诗也行,叙述诗也行,但诗意必须清澈。”
呼和木仁认为:“朦胧诗里诗意、诗境、诗语必须都存在。虽然朦胧,但是不可以缺少这些因素。没有诗境的诗歌几乎就像在黑暗中前行,没有诗语的诗歌就是被云罩住的月亮,没有诗意的诗歌就是没有方向的飞翔。所以哪个都不能缺少,缺少一个因素就是残缺的,不应该叫诗歌。”
最后包斯钦先生总结评论了上述学院的作品,谈了自己的文学观念。他说,作品要有新鲜感,要有作家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学是生活的看彻与看破。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学观,要写出生活体验,写得深刻,写出文学的存在感。朦胧诗也一样。必须跟生活接近,从生活扎根,挖掘生活灵感,写出文学的神圣,发挥文学的软实力。
讲座最后,包斯钦先生跟大家探讨了现代文学与文学的发展方向。
 |
 |
鲍斯钦先生为文研班学员分析作品 |
讲座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