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9月24日下午,伟德bevictor中文版教工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支部党员观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栓虎、教务处副处长许晋、社科处副处长崔荣、伟德bevictor中文版出版社社长姜德军、公司党委书记张丽萍,经理米彦青、副经理刘志中、支部书记左少峰与教工支部党员共同参加本次党日活动。

由内蒙古电影集团、博纳影业、阿里巴巴影业联合出品,香港著名导演尔冬升执导,陈宝国、马苏、阿云嘎主演的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以上海老人不远万里来到内蒙古草原寻亲作为叙事视角,史诗般再现了那段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上海等地孤儿院的大量孤儿营养不良,健康和发育受到威胁。在这一紧要关头,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向党中央和国务实院主动请缨,把孤儿院的孩子们送往食物相对充足的内蒙古,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三千多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牧民们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养育了这些孤儿,成就了一段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佳话。
《海的尽头是草原》唤起了观影党员对这段艰难岁月的历史共情与共鸣。观影过程中影院的氛围是沉重的,又充满欣慰和自豪感,这段佳话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海、内蒙古,一个毗邻大海、一个地处高原,无论距离多么遥远,地理条件多么不同,只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我们都会感受到同样的慈爱,同样的深情,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走向幸福。伟大的草原母亲,伟大的中华民族!
通过影片的观看,支部党员得到了教育和学习,一致表示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忠实践行者和推动者,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心中深深扎根,贯穿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知识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张浩兰老师:《海的尽头是草原》是一场生命大营救,更是一场苦难心灵的大救赎,而爱是唯一可凭借的牵引、指南和力量。她载着时空的风雨,负着寻亲的伤痛,一路跋涉在从“海”到“草原”的漫漫长路上。最终在悲欢离合的泪水中,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将孤儿们像太阳一样托举起来:释然吧世间的疏离!去拥抱温暖光明吧,去相信仁慈与爱的神圣吧,草原大爱让心与心终于团聚了!
云韬老师:尔冬升导演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在人物、空间、风格、主题相统一的基础上,将曾经激荡人心的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迹进行了感人肺腑的演绎,为久已干涸的现代人精神之田撒下了暖心的甘霖。影片用“海”和“草原”勾连起了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空间场景。水乡与原野,通过一群孩子,以爱之名,柔化了南北差异。海的尽头是草原,南方海边的女儿,终成草原的孩子。在草原人心中,万物有灵,生命宝贵,他们以柔韧和宽容倔强地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消融了杜思珩对亲生母亲抛弃自己的执念,也让晚年认亲的杜思瀚释怀。血缘是这世间使人与人建立联系的天然脐带,但也可能会激发怨怼,但超越了血缘的恩情和情义才是能将人的所有情感真正化解的最重要媒介。在电影的结尾,草原额吉和杜思珩亲生母亲有一句时空对话:“老姐姐,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好的女儿。谢谢你!谢谢你了!”在这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影片真正的用意:海的尽头是草原,草原的尽头是大海,生恩与养恩,成了因果相连的无疆大爱,在中华大地上温暖着每一位儿女的心。
王亚伟老师:影片《海的尽头是草原》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事件,故事跌宕起伏,感人肺腑。善良淳朴的内蒙古牧民,将超越一切的人间大爱,献给了那些远离家乡的孤儿们。孤苦无依的孩子们,最终在草原的怀抱中感受到了温暖,找到了人生的归宿。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心,民族情,浸润着祖国的山山水水,贯通着千家万户。正如影片主人公小姑娘杜思珩经历的那样,远在上海的母亲和哥哥,是她儿时心心念念的家;内蒙古大草原上的养父母和哥哥,也是她温暖的家,不忍离开的家。苦难,使她漂泊异乡,失去了父母之爱。但是,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救助,牧民萨仁娜一家又让她在草原上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甚至哥哥那木汗为了救她献出了生命。故事中演绎的草原牧民的朴素、善良、敦厚、热情,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洒落在人世间,便是最美好的事。